患者:請問,治療疼痛的方法有哪幾種?
灰醫師:據我所知的方法有很多。以西醫而言:最普遍的就是止痛藥,有分非固醇類(NSAID)用藥和固醇類用藥,若是有細菌感染就會用上抗生素,「肌肉鬆弛劑」也常搭配「止痛藥」一起使用。維它命B群也常用來穩定神經和增加自我免疫力而鎮痛。外用就有一些針劑,若傷處的痛感很明顯而且嚴重,很多會用類固醇於患處直接注射,但有其注射次數限制。現在又有一種「幹細胞療法」,就是抽出患者的血液,分離出「幹細胞」後再回注患者的痛處,以期能重生受損的「細胞」或「關節軟骨」。但是除了價格不菲之外,目前醫界並沒有正式證實此法的效用數據。所以若私人診所有使用此法,必定是提前偷跑使用,畢竟無法保證其實用性就收費施用,頗具有誆騙之嫌。
還有復健科的電療、熱敷、外貼貼布、脊椎拉伸床、紅外線照光和最新的震波治療法。當然還有「開刀手術」的應用,但除非症狀點十分確定,不然不建議濫用此法,畢竟開刀是為了非常之建設所做之非常破壞,副作用是一定有的。如果西醫一直無法找到和治癒痛源,也有可能轉介至精神科,以精神療法來轉移痛覺,但這不一定是個好方法就是了。
中醫就簡單多了,除了內服通血路的中藥之外,另外就是針灸治痛了。在以前還有附設推拿、藥洗、蒸氣、刮痧、拔罐、外用藥膏等以增加疼痛治癒率,現在因為法令問題,使得這些項目需由醫師親自執行。但是這些很耗力耗時的工作,中醫師根本就無心且無力去做,所以現在許多中醫師乾脆就以純粹內科為主,針灸還未必每個中醫師都有執行。
民俗療法的範圍最廣,它是由民間代代傳承,或是由有興趣的人士私學或自修而成,由於很多療法毫無記載,所以衛生署也以「不具療效,故不屬於醫療行為」為理由而不予規範和管理。但也因為自由,所以因為看法和切入角度不同,常常會有很多傳統醫學所沒有的創新和療效出現,但這要看個人機緣和學習天賦了。民療法包括了整脊、整骨、刮痧、拔罐、放血、蜂療、刀療、水療、徒手按摩、器具按摩、穴道按摩、氣功、草藥外敷內服、拍打法、淋巴導引排毒、排酸療法、各種食療法、藥浴、泡腳、坐紅外線椅…和許許多多我沒聽過的療法。而每種民療法本身又因為手法和流派不同而又有所不同,可謂是百家爭鳴。可惜政府沒有心力去整合各家療法,協助其中心理論的制訂和療效的確認,實在可惜之至。
最後就是各人的養生和運動,包括瑜珈、氣功、健身和各種運動,其實這是最重要的,因為所有療法皆是外力,只是從旁協助,但它們永遠都無法取代自體運動所帶來的健康和活力,所以最後還是要靠自己比較實在。